「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;不患莫己知,求為可知也。」
我們可以從孔子這一段話中,不難看出,這就是孔子為學生的前程而考慮的一次坦誠的對白。
古代的老師,不但有責任教育學生成才,而且,還肩負着教導學生謀求職業、事業的責任。正所謂: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。」
「天地君親師」在過去的傳統社會裏,是婦孺皆知的信條。
「君」與「師」的地位,一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。「一日為師,終生為父」,更是社會師生及師徒關係的原則。學生見到老師,都要執弟子禮,師生關係乃人倫中的一個大項,終生不變。為什麼?
「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也。」師生之間的關係,是要以「道義」來衡量的。孔子為揚其道,周遊列國,眾弟子侍其左右,有的學生甚至追隨了他一生。正所謂「君子謀道不謀食。耕也,餒在其中矣;學也,祿在其中矣。君子憂道不憂貧這種謀道,正是師之道,師之德,師之魂。」
陳應有想過將後世的軍事理念和經濟理念,帶到大唐,然後發揚廣大。他也想過開壇授課,廣授門徒。
但是,他卻怎麼也沒有想過招收武元慶與武元爽兄弟二人為徒。
陳應不相信血統論,但是他相信環境可以改變人的一生。如果沒有武元爽、武元爽兄弟對一代女帝的迫害和欺負,武則天恐怕也難以養成那種絕境之中,絕不放棄,千萬人,俱往矣的性格。
陳應想了想道:「應何德何能教導兩位公子,應如今不過弱冠,我自己還是一個學生,為人師長,只會誤人子弟而已!」
相里氏輕輕一推武元慶,元慶別看瘦小,看樣子只有七八歲,事實上他只是發育不良而已。事實上武元慶是大業四年生人,周歲已十一了。武元爽是大業六年生人,已經九歲了。這個年代的孩子比較早熟。
武元慶得到母親提醒,撲通一聲跪在陳應面前道:「請大將軍收元慶為徒!」
武元爽也跟着奶聲奶氣的道:「請大將軍收元爽為徒!」
陳應實在不想與武元慶與武元爽兄弟糾葛太深,就淡淡的道:「陳應無意收徒,武夫人還有二位武公子請回吧!」
只是事實出乎了陳應的意料之外,武相里氏說走就走,可是她的那一對寶貝兒子卻依舊跪在陳應面前。
陳應心想這兩個毛孩子最多也就三分鐘熱度,他們願意跪,也就最多跪上小半個時辰。
只是陳應怎麼也沒有想到,武元慶與武元爽兄弟,長跪不起,一個時辰過去了,他們依舊跪着,兩個時辰還在跪,三個時辰後,他們已經跪在地上睡覺了。
陳應自然清楚長跪之下,非常容易損傷膝蓋。在唐宋之前,人們其實並非動不動就跪,直到我大清那個時候,要想當官,必須有一副鐵膝蓋,可以長跪不起。
陳應還真害怕兩個孩子跪出一個好歹,讓梁贊將二人扶起來。
只是武元慶非常倔強的道:「請師傅收元慶為徒,否則元慶情願跪死在這裏!」
陳應苦笑道:「你們還是回去吧,我收不起你們這樣的徒弟,我也不敢收你為徒!」
武元慶用水汪汪的大眼睛直勾勾的望着陳應,怯怯的道:「老師是嫌棄我們兄弟二人非是良家子,是商賈子弟嗎?」
「非是如此!」陳應搖搖頭道:「陳應暫時不想收徒,等將來收徒了,再讓你們拜師!」
陳應想着無論如何先把武元慶與武元爽兄弟誆騙回去。
誰曾想,武元慶卻固執的道:「阿娘說了,請師傅成全,師傅不收元慶為徒,元慶跪死也不起來!」
「你們還小,骨頭還沒有長好,這萬一要是傷了膝蓋,以後可是會追悔莫及!」陳應語重心長的道:「你們還是回去吧,在這裏又能得到什麼呢?」
陳應不反對收徒,只是絕對不願意當幼兒園的園長。
武元慶咬着嘴唇,低着頭不說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