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三五章風雪萬里血淚遷徙
要想發展西域,沒有足夠的人口不行。西域地廣人稀,光依靠自然生育,沒有數十上百年的時間,西域人口很難發展起來。
當然,主要是西域人口民族比利嚴重不平衡,要想維持穩定,必須讓漢人口形成絕對的優勢。在這種情況下,陳應一直想移民屯邊。
只是非常可惜,這個想法很難實現。從大業末年,到武德五年,近十年的戰亂,中原人口大量減少,現在開唐初期,中原都不缺少耕地,華夏百姓又是一個非常留戀故土的民族,除非萬不得已,否則沒有人願意離開家鄉,遠到萬里之外。
要強制手段,怕引起內部的動盪,況且李淵也不會允許陳應這麼做,要用軟的,陳應在百姓中間的的影響力又還不夠。
陳應雖然連續做了好幾場影響甚大的個人秀,比如抗擊西秦薛氏、平定旁企地之亂,平定劉武周之亂,平王世充、逼降竇建德,創造化肥、發展科學種植,然而,李唐朝廷入關,統治天下,早已深入人心,卻還遠不是這麼幾件大事所能替代,況且陳應在朝廷文官中,根本就沒有插足。
華夏民族本身就是畏戰的、內斂的、陰柔的、因循的,李唐朝廷的施政不過是因應了這種民性。陳應想着把漢民族注入好戰的基因,然而卻任重道遠。在目前情況下,從內地遷徙漢人困難重重,難以實施,可是大力發展西域,如果西域不是漢人為主體,哪怕陳應駐紮大軍暫時可以威懾那些野心家,可是一旦陳應率軍返回長安,他們就會反覆。
畢竟陳應默默計算過,一旦西域被暴雪隔絕東西,哪怕李唐朝廷即使要做出反制錯措,也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之久的時間,在那樣的情況下,叛軍很容易勢成水火。
無論是陳應沒有保持兵貴神速,一舉滅亡西突厥之戰,就是有着這個顧慮。在歷史上唐王朝利用開明的民族政策,大力扶持親唐部落和民族,招降納叛,在開國初期,大唐國力強盛,這些附庸軍成為了大唐擴張最猛的助力,然而李唐朝廷國力衰落之後,縱然在邊關仍然有十幾萬剽悍絕倫胡族精銳,馬上倒戈相向,先是葛邏祿部在怛羅斯臨陣倒戈,讓大唐與大食的這場國運之戰敗北,接着安祿山與史思明率領數十萬胡騎,浩浩蕩蕩殺入中原。
作為站在歷史巨人肩膀上的陳應,他對於這個民族問題看得非常清楚。諸胡族都是狼心狗肺,忘恩負義之輩,非我族類,其心必異,這個道理永遠正確,縱胡為禍,自食惡果這種事情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鮮。
匈奴分裂南北兩部,漢王朝將處於亡族滅種的南匈奴,接到河套地區,讓河套地區成為南匈奴的休養生息之地,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,南匈奴給漢王朝心臟上來了狠狠一刀。
當然,這種事情還有西晉。借着曹操橫掃烏丸、鮮卑的之風,數十上百萬鮮卑、匈奴、烏丸、扶餘、高句麗以及高車、丁零、鐵佛、鐵勒、羯、氐、羌等投降,僅僅過了十數年,鮮卑禿髮部率先反叛,接着氐族楊萬年再反,後來匈奴劉淵、氐族李雄、李特以及羯族石勒,鮮卑慕容氏、拓跋部,遊牧民族的鐵騎浩浩蕩蕩的殺入中原,以漢人為羊,殺之為糧,經過數十上百年的奸、淫掠殺,整個漢民族差點亡族滅種。
歷史,往往有着驚人的相似。盛唐其實也是毀在這種民族政策之下,寬鬆的民族政策讓沙陀人成功攻入長安,坐上了皇位。讓李唐王朝,徹底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。
陳應是自然不願意重蹈歷史的覆轍,他寧願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無人區,也不願意親手將胡人養肥、養壯,最後倒戈相向,讓華夏民族陷入胡人鐵騎之下,痛苦的呻吟。
就在陳應一籌莫展之際,陳應接到了背嵬軍劉統的捷報,在劉統的捷報中,背嵬軍與蘇毗部、蘇伐瞿羅部結成反吐蕃聯盟。背嵬軍也利用解救的漢人奴隸,朝廷擴軍,三部合在一起,部隊膨漲到了兩萬餘人馬。
劉統想起陳應在草原的做法,決定效仿陳應,於是他在雪原上開始瘋狂擴張。
劉統與尋相他